返回 《仙剑问情》作者管平潮看红袖武侠  九州牧云录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仙剑问情》作者管平潮看红袖武侠[2/3页]

  榷共勉。

  ——管平潮,夜

  阿赖*耶识作品《天籁绝音》

  真诚地说一句,《天籁绝音》是好书!

  为什么要冒着“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特意强调一下真诚呢?是因为我这点评里,只想重点

  探讨一下此书可能存在的不足,并由此引出有关传统武侠的个人看法。毕竟,称赞大抵千篇一

  律,倒是针锋相对才可能引出有用的想法来。

  当然,为避免留下错觉,我还是简略夸赞一下。

  阿赖*耶识姑娘的武侠写作功底很高,以至于我不单单称赞她的文笔,虽然我读书常最留意它。

  韵致盎然的文句暗合节律,读来琅琅上口;文中亦多用短句,无论诵读还是观看都十分简白清

  明,十分舒适。这样优美的文笔,已到了自然化入情节的境界,以至于看书时常只留意到情节

  故事,而不会被一些突兀的“好文采”刺到眼目。

  这篇里,我还是想主要谈谈不足。大部分都不是这书里的不足,而是我借题发挥,想借这机会

  谈谈自己对武侠创作的想法。比如,要挑的第一个刺儿,硬造生词,基本我在阿赖书中只发现

  一处。第二章里那“一声太叹”,这“太叹”一词,颇为刺眼;尝闻“太息”,又或是“长叹”,

  太叹倒是我第一回亲见。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但我想说,作为我们文学写手,常常要做的不是

  去原创一些看似很酷的新词,而是要留意不要放纵自己这方面的创造力,尽力少出现那种让读

  者阅读时突然一滞的词语搭配。

  对于我个人而言,写书时我尽力挑选输入法固有的成语词组。这样的词儿,读者耳熟能详,读

  时如顺流直下,几无滞碍。

  当然,也不是不能重组生词,但要注意适度,以及读者阅读时的观感。比如“太叹”有点别扭,

  但其他一些并列的形容字放到一起,倒不那么贸然。举个例子,如形容草木的“蓊”,则有蓊

  然、蓊郁、蓊苁、蓊蔚等古典散文中固有词组,那我,为何不可“蓊碧、蓊翠、蓊绿、蓊秀、

  蓊勃”,岂不是也行?此时就属活用词组。当然,也许古人早用蓊碧之类,我不知而已。

  嗯,此不足说毕,再次向无辜的阿赖说一句,这其实不是你的问题,只是我看多了新手特别是

  女性新手的作品中常有这样的谬误,而她们可能还觉得高明。其实不高明。

  第二个借题发挥的,则是有关阿赖对武侠没落的看法。在此书序篇中,阿赖mm说:

  “(武侠)没落总有原因。而新意不足点了传统武侠的死穴。”

  这一点,虽然部分同意阿赖的观点,但私以为新意并不是传统武侠于今局面惟一的死穴。不错,

  新意确实很重要,昨天与凤歌闲谈,聊及金庸武侠,他说金大师作品中多有借用西方名著桥段

  之处,并举出多个具体实例。凤歌兄博学,所论大抵不差,因此作为武侠巅峰的金庸作品,对WwW.XiaoShuo530.com

  旧武侠来说,自然是新意盎然。

  不过,说回传统武侠的死穴,个人觉得除了新意丧失之外,深度广度以及情理阅历通达谙晓程

  度,也渐渐缺乏。这里我主要想说说深度广度。

  武侠名家,诸如金庸,于今来看可遇而不可求。他们大抵古典文史功底深厚,即使并非某一领

  域专家,也多有精湛的阅读研究。这样,他们写出的娱乐作品,便是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后的

  结果。今人模仿,常常吃力,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实力远远不如。

  为免离题太远,我还举阿赖书中一处为例。第七章中,第二节:

  “这天,逢上岑溪的马路镇赶集的日子。镇中的主街上摆满了各种产品,除了此地盛产的玉桂、

  八角、三黄鸡、松脂、桂圆肉、袖子、软枝油茶、胶粉、桂油、首油;松香、松节油、竹芒编、

  土纸、鞭炮等土特产品,

《仙剑问情》作者管平潮看红袖武侠[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