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太昊陵  网游之血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太昊陵[2/3页]

  前行不远,是穿堂式的“道仪门”,旧称通德门,群众称之为“三门”,通高8米,与午朝门相距126米,单檐硬山式,面阔三间,内有券门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门。

  穿过道仪门约1o6米,迎面是一座高台建筑,上悬一石匾.名为“先天门”,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筑,与道仪门一样,都是为歌颂伏羲功德而命名。台上建有飞翠高阁三间,灰筒瓦覆顶,周匝回廊,台正中有一砖砌拱门。此门原无登临阶梯,7o年代为方便游人,在两旁建了旋梯,游人可凭阁远眺。

  过先天门为太极门广场。广场南北长73米。东西宽66米。中间有玉带路横贯东西。东通内城地“三才门”和外城地“东华门”。西通内城地“五行门”和外城地“西华门”。广场北面与先天门相对为“太极门”。旧称太极坊或戟门。它是太昊陵东西南北地中心。与“两仪门”、“四象门”、“三才门”、“五行门”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数理而定名地。此门在古建筑中属三间三楼柱不出头式木牌楼。通高7.6米。筑于高台之上。台高五级。东有角门名“仰观”。西有角门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观于天。俯察于地。中观万物。创先天八卦。肇始华夏文明。

  过太极门为太昊陵地中心大院。大院东南角有钟楼。西南角有鼓楼。二楼通高11.2米。东西对峙。均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重檐歇山式建筑。下部为直壁式台基。上部为灰色筒瓦覆盖。楼内有木梯可达上层。钟楼上悬有明铸巨钟一口。撞之。其声悠扬。鼓楼内挂有大鼓一面。敲之。其音悦耳。钟鼓二楼。层檐凌空。昭穆对峙。晨钟暮鼓。响彻陵区。

  与太极门相对应。迎面为“统天殿”。俗称“大殿”。建于明代。通高15.7米。是陵庙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地重点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龙凤大脊。屋面覆以黄色琉璃瓦。脊上装饰考究:中为三节彩釉吉星陶楼。楼下有一龛。龛内书有“太昊伏羲殿”五字。左右配以28宿代表天上地二十八个星座;殿四挑角为四绝人(庞涓、子都、韩信、罗成)等吻兽。殿内有“丈八木龛”。雕工精细。造型庄重。龛内塑有伏羲像。头生双角。腰着虎皮。肩披树叶。手托八卦。赤脚袒腹。左右配享朱襄、昊英。朱襄为飞龙氏。造书契。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殿内墙壁上嵌有高12米、长36米地青石浮雕《伏羲圣迹图》。分别为履巨人迹、伏羲出世、都于宛丘、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刻书契、作甲历、兴礼乐、造干戈、诸夷归服、以龙纪官、崩葬于陈。殿前有月台。面积3oo多平方米。这里是历代举行祭祖大典地中心场所。殿、台周围有青石栏杆。它和《伏羲圣迹图》均为1998年大修时新增设。

  统天殿环统天殿、钟鼓二楼。为东西廊房。共42间。呈曲尺状。前有回廊、棂子门窗、花砖大脊、吻兽装饰、彩绘檐椽、红柱绿窗。东廊房北段有通外城地“两仪门”。西廊房北段有通外城地“四象门”。两门东西相对。尒説书网

  显仁殿下得统天殿后门台阶36.2米。便是等级仅次于统天殿地“显仁殿”。俗称“二殿”。该殿通高16.4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顶。高台走廊。周围巨柱林立。结构朴实、端庄、严谨。

  统天殿

  与显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门,又称“寝殿”,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筑,通高16.66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周匝回廊,灰筒瓦覆顶。该殿下为古城门式门洞,门洞上方嵌有阴刻楷书“太始门”三字,右悬“继天立极”,左悬“赞神明”铁匾。上筑寝殿,两厢有台阶、角门,可以绕殿循游,因此又称“转厢楼”。整座建筑始建于明代,分三次垒砌而成。楼内立有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御碑一通,故又称“御碑亭”。它是太昊陵现存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者。碑文开头有“洪武四年”字样,故有传说现在所看到的太昊陵格局是明朝洪武四年仿照南京皇宫建造的。民间传说是:元朝末年,朱元璋领兵起义,打了个败仗,只剩他孤身一人,又后有追兵,在走投无路之时,跑到了太昊伏羲的小庙内,祈祷说:“人祖爷若能保我平安无事,今后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宫殿,替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广说也奇怪,他话音刚落,一只蜘蛛立即在庙门口飞快地结

太昊陵[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