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122章 一张老照片[2/3页]
布泊周围再次进行考察,为国家找到许多稀有宝藏,许多重大发现填补了国家科研领域多项空白,同时还为摄制组提供了地理帮助。
第三次罗布泊探险是1980年,彭加木带领其他9名科考人员开始了第三次探险,正是在这次探险中,彭加木因独自一人外出找水神秘失踪,至今成谜。
10名科考人员名单:
中科院新疆分院(6人):彭加木、汪文先、马仁文、阎鸿建、沈观星、陈百泉
司机(3人):陈大华、王万轩、包纪才
驻军某部队的无线电发报员(1人):肖万能
1980年5月3日,10名科考人员带着4大桶水、2大桶汽油和汽车、帐篷、通讯设备等若干物资出发,进入方圆450公里的无人区罗布泊。在干燥、炎热的罗布泊里,考察历时一个月,收获颇丰,突破重重艰难险阻,史无前例的第一次由北向南成功纵穿罗布泊,于6月5日到达罗布泊南岸的米兰农场。
6月11日,在米兰短暂休息五六天后,考察队一行从米兰出发,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穿罗布泊,然后取道敦煌去乌鲁木齐。
6月16日傍晚他们艰难的来到罗布泊东岸的库木库都克附近。
此时,科考队从米兰农场补充的汽油一路已经消耗殆尽,带的水也只剩下可怜的十几公斤,而且装在高温下的铁桶里,几天过去,水已经变质,颜色和酱油一般,散发出臭臭的铁锈味,根本没法饮用。
彭加木派专搞水文地质的副队长汪文先等出去找水,可汪文先找了几个地方,挖下一米多深,不见丝毫水气。得出的结论是,科考队驻地附近没有水。
严重缺油、缺水、缺食物,队员们疲惫不堪、弹尽粮绝,此时陷入了绝境。
在这生死关头,大家开会商量,一致要求给驻地部队发出求救信号。当晚9点过,彭加木亲自起草,向马兰基地前沿指挥部“720”发出求救告急电报:“我们今天到达库木库都克以西大约十公里,我们缺油和水,请求紧急支援油三百公斤,水五百公斤,现有的水只能维持至十八日。请转告乌市扑获一头小骆驼。”
6月17日早上,部队回电:“同意送物资,就地待命。”确定科考队位置后,部队决定派直升机先送500斤水过去。
得到回电后,彭加木却犯嘀咕了!考虑再三,他召集队员们到帐篷里开会,他说,直升机送水代价实在太高,一斤水要耗费十几块钱,500斤水就要7000元。不要轻易给部队找麻烦,此次科考已经给他们添了负担,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为了给国家节省这笔不菲的经费,大家开车出去找水。
队员们说,“720”既然已同意送水,科考队困境已得缓解,另外,开车走那么远,单程就有120多公里,汽油本来已十分紧张,要慎重为好,再说,开车出去也有危险……
为此,彭加木和队员们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和队员产生矛盾,彭加木决定自己亲自去找,他自信一定能找到。WwW.XiaoShuo530.com
在沉闷的气氛中,彭加木离开帐篷,来到越野车里,他打开自带的军用地图,看到离库木库都克不远标有“红八井”、“红十井”,稍远一点还有“八一泉”,不远处又是疏勒河古河道,他充满信心的断定:附近肯定有水!
心情同样沉重的队员们有的在帐篷里打扑克,有的在睡觉,等着部队送水过来。
接近中午,部队发来电报,说给他们送水的时间是18日,让他们呆在原地不动。副队长汪文先拿着电报高兴的去报告彭加木,结果没找到,以为他在沙包后面方便,就回到帐篷。
过了半小时,司机王万轩去越野车里拿衣服,看到了那张军用地图,在地图旁边发现了半张16开带红格的信纸,上面用铅笔写道:
“我往东去找水井彭17/610:30”
彭加木临走时,带有装两公斤水的水壶,一
第122章 一张老照片[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