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172章 论战长平,临阵换将[2/3页]
,率领军队攻打上党。
大秦兵锋所至,韩国皆不能抗,上党郡很快陷落,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派军队在长平接应上党百姓。
同年四月份,王齮将军向长平的赵军发起攻击,而赵国主帅正是廉颇。
赵国大将廉颇原本准备在长平布置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空仓岭防线,第二道是丹河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百里石长城。
三道防线东西数十里,星罗棋布,互相连接,可谓是密不透风;
若防线全部建成,则我秦军必定寸步难行,但廉颇此人虽勇猛善战、爱惜将士,但不长于攻而善守;
防守就必须要构筑防御工事,耗时较长,而我秦军最善突袭闪击的战术;
秦军与赵军的第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赵国尚未完成的第一道防线以西的山谷。
混战中,秦军斩杀赵国前锋裨将,突破空仓岭,攻占赵军前线重镇光狼城。
赵军于空仓岭陷落后,似乎曾作过加固南北两翼以钳制深入之敌的努力,筑垒壁而守之,结果没有成功,终于空仓岭南北几十里防线西垒壁完全陷落。
正是因为秦军进攻速度、攻击节奏极快,而赵军修筑防御工事又耗时长久;
所以在长平之战一开始,秦军步步紧逼,赵军节节败退,到同年七月,只三个月的时间,秦军就攻陷了赵国三座大型堡垒,斩杀赵国6名都尉(秩比二千石,比肩郡尉)。
我大秦军士的攻势锐不可当,赵军连战不利,损失很大。
秦军历来善于突进急击,只有速战才能成就大功,而攻势一旦受挫,往往就会导致士气的凋败和进攻实力的摧折。m.XiaoShuo530.Com
廉颇将军重新分析敌我态势,发现地形因素不利于赵军,而秦国补给线远比赵军漫长,后勤保障比赵国困难;
于是他决心放弃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阵地,全军收缩至丹河以东第二道防线,构筑壁垒,决心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坚守待变。
从坚守的战术目的来看,廉颇老将军是非常成功的,秦军无论怎么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线,秦赵两军形成对峙局面,战争持续了三年。”
韩非摸了摸脑袋:“若
第172章 论战长平,临阵换将[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