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十七章 曾接近太阳系的恒星  我真的只想回地球啊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七十七章 曾接近太阳系的恒星[1/3页]

  然而,当小光讲述了它们探测地球的方法后,杨猛却有些微微的失望,

  “原来也是用这种方法探测的?”

  虽然说鲁坦星人与地球人看起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

  但二者在银河系空间尺度下距离十分相近,基础物理规律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因此在探测行星的过程中,

  也和人类一样,大体上也是通过常用的几种方法探测行星,

  即视向速度法、掩星法、天体测量法、直接呈像法、计时法和微引力透镜法。

  不过,随着小光的讲述,杨猛渐渐的发现了一些不同,

  人类最早发现行星的方法是视向速度方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行星围绕恒星时所产生的速度,对恒星光谱产生周期性影响从而确定行星的存在。

  虽说这种方法是最早的技术,

  但在人类天文历史中,发现行星最多的技术还是掩星法。

  所谓的掩星法,其原理和月食日食差不多,即行星遮挡恒星,导致恒星光度发生变化。

  而除了这两种方法,其他的探测方法都在技术条件上存在一定的限制,

  可杨猛听的小光解释了他们的探测方法后,尒説书网

  却发现它们的探测方法,是用的微引力透镜加直接呈像法相结合而发展出的行星观测方法,

  直接呈像法很好理解,

  顾名思义就是直接看到行星,

  而微引力透镜效应却是一项微妙的技术,

  在宇宙中大质量天体会对周围的空间产生扭曲,

  如果将宇宙看做一块大玻璃板,

  那大质量天体所存在的地方,会将空间扭曲成凸透镜的情况,对其身后的图像产生放大的效果。

  过去的人类便利用这种现象发现了大量银河系外的宇宙天体,

  然而到了微引力透镜技术中,事情便发生了变化,

  微引力透镜是用小质量天体的空间扭曲放大,看到它身后的景象。

  可引力透镜技术的前提条件是大质量天体,质量越大,看的就越远,放大的也就越清晰。

  而一颗像是太阳这样的黄矮星,对周围空间的扭曲便十分有限,

第七十七章 曾接近太阳系的恒星[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