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7章 天坛祈年殿  死也不离老本行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57章 天坛祈年殿[2/3页]

  每向上拔高一层,它的大小就会向着内部收缩一圈,因此,这样的一块三层大蛋糕,不但从外观上来看非常的工整漂亮,与此同时还具有非常奇特的回音效果。

  三层大蛋糕的每一层都会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开出台阶,没有台阶的圆台边缘,则使用汉白玉护栏进行装饰以及修缮。

  每年冬至日,清朝的皇帝都会在圜丘中央举行祭天仪式,而经过精确设计的圜丘,站在其中央位置的皇帝发出的声响,会被周围环绕的栏板反射三次,形成来自四面八方的回音,创造出“天人对话”的氛围,从而完成对天地的祭拜。

  这种仪式,表现了封建社会王权天赐的观念,即:皇帝为“奉天承运”统辖万民的人。

  走过圜丘坛,在到达祈年殿之前,所有的游客都会经过一条长长的、高出地面四米的甬道。而这条甬道,又被称之为丹陛桥。路面上,还有一座圆形的建筑物——皇穹宇。

  皇穹宇从形制上来看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不过就只是坐落在圆形石头台基上的攒尖顶建筑而已。建筑物的横截面同样是一个标准的圆形,体量不大的屋顶也并没有进行重檐设置,这座建筑物的形制其实就已经说明了——相比起进行天人对话,这座建筑物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不过只是用来供奉皇帝祭天时所用的牌位而已。

  继续沿着脚下宽阔的甬道向前走,游客们就能够来到整个天坛园区最为重要的那座建筑物面前了——祈年殿。

  据《明史》记载,明嘉靖年之前,还并没有被更名成为祈年殿的这座建筑物,为天地合祭的场所。而也就是从嘉靖皇帝开始,天地不再进行合祭,而是将祈年殿南侧新建的圜丘坛作为祭天的场所,祈年殿则改为用于祭谷。

  清代帝王入关后,沿用了自明朝嘉靖皇帝开始传承的这一制度,并将祈年殿更名,且明代所建的两重坛台的圜丘坛,也至此被改建成为了三重坛台,于是,这两座拥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建筑物,才会成为了后世园冶去参观旅游的时候所看到的样子。

  祈年殿同样是建造在圆形的石头台基上的,只不过,不是简单的只拥有一层,这里的石头台基同样如同三层蛋糕一般,不但颜色足够洁白,与此同时每往上面升一层,圆台的尺寸就会缩小一圈。

  三层圆台在东侧和西侧开辟出了各一道台阶,而在正南以及正北方向,圆台则各自拥有三道台阶。没有台阶的地方,与圜丘坛一样,同样使用汉白玉的护栏加以合围。而在最上面的那一层圆台中央,自然就是祈年殿了。WwW.XiaoShuo530.com

  十五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初建的这座祭祀用的大殿为方形的“大祀殿”,明嘉靖年间改建为圆形的“大享殿”。大享殿的三层屋檐从上至下为蓝、黄、绿三色,清乾隆十六年修缮时,才将三层屋顶全部改为蓝色,也就是后世的园冶看到的样子。

  三层蓝色琉璃瓦顶作为建筑屋顶,象征至高无上的“天”,代表自然之本、万物之祖。蓝色琉璃瓦之下,则是整座大殿最为复杂精巧的木结构部分。

  作为木架构建筑物最为基础的部分,木柱,自然是建筑物最先动工的木料环节。木柱由内而外分三圈排列:最内圈的四根钻金柱高度近二十米,中圈的十二根柱子被称为金柱,而最外圈较小的十二根木柱,则被称为檐柱。

  内围的四根柱子象征一年四季;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三层总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三层屋顶附加的八根短柱子,总共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天罡。

  而除了数字上的象征,柱子的主要作用就是支撑大殿的全部重量。它们由内而外依次撑起三层屋檐,并且为了

第57章 天坛祈年殿[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