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百八十六章 养生  魔临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六百八十六章 养生[2/3页]

  “办事处”。

  很显然,魏公公之前就已经和张公公对过码了,因为魏公公拿出的折子里,写的是颖都密谍司收集来的线报,主要在于平西王府下的钱庄。

  皇帝对自己手下人这般提前通气的行径并不会反感,比起先帝爷军权下放,但其他地方事必躬亲的勤奋姿态,现任皇帝其实更懂得放权的道理。

  其继位后,就扩建了内阁,将内阁从原本赵九郎领头的一个秘书处,提升到重臣论资排位拿捏章程的内朝顶级地位;m.XiaoShuo530.Com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自己尽可能地抽身而出,让自己只需要统揽全局即可。

  在这一点上,或多或少还是有些受那姓郑的影响。

  没道理自己整天累死累活的,而那姓郑的只要不在外出征,就能过得跟个富贵闲人一样。

  嘛,这不公平!

  其实皇帝本人也清楚,自己扩建而出的内阁,日后要是遇到了比较羸弱的后世子孙,很可能会形成臣强主弱的格局;

  但利大于弊吧,退一万步说,马踏内阁总比马踏门阀要来得简单得多得多。

  先前的账目,皇帝只是草草地翻了翻,反而对于这封来自于晋东的密谍司折子,他是仔仔细细地看了。

  虽说这些年来,无论是当皇子时还是当了皇帝后,他和那姓郑的一直保持着很密切的信件往来;

  但他很早就清楚,很多时候与自己回信的,并不是那姓郑的;

  之所以忍着没发飙,没去生那“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气,是因为回信的人信中的价值,似乎比那姓郑的自己回信,更重要也更细节很多,所以他就认下了姓郑的这种“过度敷衍”。

  “他倒是什么都敢做。”

  皇帝评价道。

  平西王府下的钱庄其实早就成立了,也同样是活跃在商贾贸易之中。

  但前阵子,也就是在姓郑的领兵在外时,王府的运转也一直没有停下,甚至,在紧张的备战氛围以及军资聚集筹措之下,钱庄开始发行盖着王府大印的债券;

  可问题是,那一场大战,晋东没出兵也没出粮,你紧张个在哪里?

  无非是找个由头和风向,将债券给推行下去吧。

  走钱庄,将债券转入王府下的各个产业,再由这些产业,继续下放,也可以在王府产业里流通以债券的形式购置商品。

  士卒的一部分军饷以及官员的一部分俸禄,已经被以债券的形式发放。

  虽说还没大面积地对民间进行开放,但既然做到这一步,接下来这种债券在民间铺开是迟早的事,毕竟士卒和官员,可是时下殷实人家也就是消费人群的主体。

  在晋东,这种债券被当地军民习惯性地称之为……宝钞。

  折子的最后,还有一条信息,密谍司监查到平西王府似乎正在对天断山脉里发现的银矿进行施工。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但战争和祭祀,最终都离不开一个财政。

  姓郑的明明领兵在外,

  可他老家居然还在继续推行着这种极具影响力的财政改革……

  难不成,是姓郑的出征前,就留下了章程?

  但他真的放得下心么?

  张公公见皇帝陷入了沉思,舔了舔嘴唇,开口道:

  “主子,这债券之事,奴才觉得……”

  “你也想做?”

  “奴才……奴才认为……”

  “他姓郑的无法无天,只顾着生前,朕也要学他?这是涸泽而渔,涸泽而渔!”

  皇帝气愤地说着,

  “宝钞宝钞,这玩意儿一出来,价值就会打折,他姓郑的活着时候还好,等他姓郑的走了,到他世子继位时,这玩意儿马上就会变成废纸!”

  可惜,

  瞎子以及四娘都不在这里,否则听到皇帝的这番评价,估摸着都得竖起大拇指;

  到底是管账做买卖出生、善于理财的皇帝,一下子就看透了宝钞的本质以及宝钞未来的结局。

  他是皇帝,不能图一时之爽快,现在,张公公手下的那个衙门他还迟疑着,不愿意摆到明面上来,自然更不可能图眼前之利学晋东的平西王府发什么宝钞。

  这玩意儿,自己在位时还好,能清醒地把持得住,但自己的儿子呢?自己的孙子呢?

  后世人能忍受得了这种印钞的诱惑?

  到时候就是整个财政局面的全面崩盘……

  “除非,他会用什么办法给它来兜底。”

  皇帝再次陷入了沉思。

  一边刚刚被训斥的张公公闭嘴不言,

  而不通财务的魏公公自然不可能发表什么意见。

  “罢了,朕亲写信去问他……问那位吧。”

  见皇帝停止了思考,准备起身离开,张公公只得硬着头皮再次开口道:

  “主子,还有一件事,未曾入密谍司折子里,而是民间风闻。”

  “密谍司折子里,不包括民间风闻么?”

  闻风奏事,是御史的权力,但皇帝真正的耳朵和眼睛,是密谍司这种番子衙门。

  “主子,实乃干系太大,必须得由奴才来亲禀。”

  “说。”

  “主子,有传言说,平西王府那边打算铸造一批新钱币。”

  “钱币?”

  “以金

第六百八十六章 养生[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