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八节 佛与佛身观[1/3页]
(一)本觉始觉究竟觉
现在再把佛字的主要概念讲一讲。印度语佛陀,汉译为觉者。佛者觉也。觉的内容有三:
第一本觉。即众生本有的觉性,这个觉性是人人具足,个个都有,大家都是自性天真佛。众生心就是佛,佛就是众生心。众生虽然处在迷位,迷了本觉佛性,叫做不觉的众生。可是众生虽然是迷而不觉,而本觉佛性从来都不曾遗失,也没有缺少。譬如有一个人,吃醉了酒。有一个亲友,把一粒摩尼宝珠放在这个醉汉衣服之中,这个醉汉不知道自己衣里放有一粒摩尼宝珠,认为自己很穷,生活困难,到处求人,讨饭度日。对衣里明珠一定要经过他人的解说,醉汉方能知道。另外有一个贫穷的人,他的祖先恐怕子孙受苦,就预先把一个非常珍贵的珍宝,埋藏在自己家里,没有告诉他的子孙。这个穷人不知道自己家中藏有珍贵宝藏,为了争取生存,到处向人乞讨,受尽了人间的痛苦。宅中宝藏,一定要加以指示,才能知道,众生虽具有本觉佛性,迷而不知,在三界六道之中,枉受生死轮回的苦恼。但是本觉佛性,在圣人分上也不曾增加一点,在凡夫分上也不会减少一点,真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m.XiaoShuo530.Com
第二始觉。众生把本觉佛性埋没在五蕴心身之中,而不自觉,现在看到佛教经书,听到大善知识的开导,得到这种外薰助缘,明白人人本来具有天真佛性。佛性又叫本来面目,或无位真人。过去一向都是不知不觉,今天方才开始觉悟。正是“宅中宝藏,非指示而莫晓;衣里明珠,必解说而方知。”就象上面所讲那个贫人一样的,家中虽然埋有宝藏,因其祖先,没有预先告诉他,所以迷而不知,又像那醉汉虽然藏有明珠,但是迷而不知。记得圆瑛大师说:“真虽本有,不方便显之,则终不能见;妄虽本空,不方便破之,则终不能空。”这就是说:“真如妙心,虽是人人具足,个个都有,如果不以方便法门来显发,那是不能明心见性,大开圆解的。但是妄想烦恼如果不以方便法门,来彻底破除,也是无法得到消灭。”所以《楞严经》里面,佛对阿难尊者指示要经过三番的破妄。第一破妄识无处。就是说第六意识的妄想心,它是没有一定的处所。第二破妄识无体。就是说第六意识的妄想心,它是没有真实的体性。第三破妄识非心。就是说这第六意识的妄想心,它不是我们自性本具的真如妙心。佛为令阿难尊者大开大悟,在二番破第六意识妄想心之后,就继续来个十番显见,显出我们众生眼根之中,能见的见性,它是不生不灭、不动不摇,就是真如妙心。这就是佛用种种方便法门,来破妄显真,要达到妄穷真露的主要目的,使阿难尊者与在会大众,都要知真本有,达妄本空,是为始觉。
第三究竟觉。一切众生,由于本觉内薰之因,再遇善知识开导,及看经听教外薰之缘,这叫做种子薰现行,现行薰种子。内外交薰,因缘和合,所以才能够觉悟,发心修行,时时回光返照,以智慧断烦恼,达到惑净智圆,复还本有心源,得到究竟清净,圆成佛道,是为究竟觉。
(二)自觉觉他觉满
第一自觉,是对不觉而说的。众生本具真如佛性。由于过去无量劫以来,被无明烦恼所障蔽,迷而不觉,现在觉悟众生本来与佛无二无别。诸佛就象一面磨过的镜子,众生就象没有磨过的毛坯。众生的毛坯虽然未磨,可是镜中光明具足,一旦磨了,把粗尘细垢磨得干干净净,那本具光明就显现出来了,就如诸佛已磨成镜,岂不是一样的光明?有智慧的人,要通过譬喻,才易得到开悟。记得《楞严经》里面讲了一段故事。在楞严法会里,波斯匿王听到佛说:“人的生灭身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见性,也就是眼根能见色的见性。”大王恭恭敬敬地请佛开示。佛就问他:“大王,你的身体是和金刚一样坚固常住不灭,还是变坏生灭?”大王说:“我现在这个肉体,将来是要灭亡的。”佛说:“大王,你现在身体还存在,还没有灭,为什么就会知道今后一定要灭亡呢?”大王说:“我
第八节 佛与佛身观[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