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章  权力意志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12章[3/3页]

  大的灵魂不是那些少有热情、多具美德的凡夫俗子,而仅仅是那些心怀宏旨的人们①”——当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②(他称尚福特③是18世纪的更高贵和哲理性更强的拉罗斯福哥——)他被认为是熟悉一切源于“最平常的自私”的心理现象的观察家,他补充说:“一个高贵的精神将不会超越自身去争取承担持续观察卑鄙和低下的必然性的工作的。这也许是要表明,性格的高尚意义和高贵有能力顺利地压制有害的影响。”

  ①原文为法文。——译者

  ②约翰·斯图亚特·穆勒(1806—1873)——英国哲学家,政治家。——译者

  ③尚福特(1741—1794)——法国作家,社会评论家和法国大革命的先驱者,原名:尼古拉·塞巴斯蒂安·罗克。——译者

  〈1007〉

  重估价值——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必须是一场自发的运动——新的、未来的、更强大的——全都在场。只有一点,它们还没有正名,还没有正确估价,而且它们自身还没有达到自觉。

  是对已到手之物的一种勇敢的意识化和肯定——是摆脱陈旧估价的老套,因为老框子拼命贬低既得的一切。

  〈9〉

  悲观主义乃是虚无主义的前形式。

  〈468〉

  伟大的方法论者: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儿、奥古斯特·孔德。

  〈580〉

  各种认识论(唯物主义,感觉论,理想主义)的基本地位,为什么是估价的结果:因为,最高快感(“价值感”)的来源也决定着现实性的问题!

  ——肯定知识的标准完全是无所谓的,或者,是次要的,因为人们可以去看看印度的发展情况。

  佛教一概否定现实性(表面性=苦难)乃是完美的结果,因为它不可证明、无法企及、没有范畴,对“自在世界”是如比,对错误百出的繁琐程序的认识也是如此。这一整套概念的获取都是利用了这种程序。“绝对的现实性”,“自在的存在”是矛盾的。在一个生成的世界中,“现实性”始终不过是为达到实际目的简单化,或者是粗糙不堪的器官产生的错觉,或者是发展速度的差别性。

  我们必须使存在与不存在相对立,“生成”的概念要加以否定(“某物”在生成),接下来的便是逻辑学对世界的否定和虚无主义化。

  〈581〉

  存在和生成。——“理性”,它在感觉论的基础上发展,在感官偏见即信仰感官的真理判断的基础上发展。

  “存在”乃是“生命”(呼吸)概念的“概括”,即“人格化了”,能“想,发挥作用”,“生成”。

  对立面则是:“非人格化”,“不生成”,“不想”。这就是说:不要把不存在之物、非表面之物和死物同“存在物”对立起来(因为死的存在只能是也能生活的某物)。

  “灵魂”,它把“自我”设定为原始事实;凡有生成的地方都要(植入灵魂)。

  〈585〉

  巨大的自我意识:它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人类意识到自身。我们意识自身,我们忆起自身,让我们踏上羊肠小道和平坦大道吧!

  A.

  人寻求“真理”:(真理乃是)一个不自相矛盾的世界,不欺人的世界,不变化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即一个没有苦难的世界。因为,矛盾、迷惑、变幻乃是痛苦的原因!他不怀疑应该有一个存在的世界;他想寻找通向这个世界的途径。(印度的批判:连“自我”也是虚幻的、非现实的。)

  这里,人是怎样得出现实性概念的呢?——为什么他正是从这里派生出变幻、迷惘、矛盾等等痛苦的呢了……——

  对一切既往的、变幻不定的、运动的东西的蔑视和仇恨。——凝滞物的估价从何而来?显然,在这里,要真理的意志只是对凝滞世界的要求而已。

  感官受迷惑,理性纠正错误,因此,人们得出结论,理性是通向凝滞之路;最感性的观念肯定离“真实的世界”最近。——大多数不幸来自感官,——感官是骗子、狐狸精、杀人犯。——

  幸福只能寓于存在物中。因为,变幻和幸福是互相排斥的。这样一来,最高的愿望一心想同存在物合而为一。这就是通向最幸福之路的公式。

  总而言之:本该存在的世界是有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个错误,——我们这个世界不该存在。

  对存物的信仰只表明一种结果。因为,原来的第一推动力就是对变化物的非信仰,对变化物的怀疑,对一切变化的蔑视……

  哪一类人这样反映呢?是非生产性的、受动的种类,一种对生活感到厌倦的种类。假如我们真能设想一种相反种类的人,那么这个种类也许不必去信仰存在物了。因为,他们甚至会蔑视这种信仰,认为它是僵死的、无聊的、无足轻重的……

  相信本该存在的世界是存在的,是真正有的,这是非生产性的人的信仰,他们不想创造一个应当存在的世界。他们设定这样的世界已经有了,他们去寻找达到这个世界的方法和途径。“要真理的意志”——乃是无力创造的意志。

  认识,某物是如此如此:

  行为,某物变成如此如此:天性力度中的对抗。

  虚构一个符合我们愿望的世界。这是心理学的诀窍和解释,目的在于把我们尊重的、令我们感到满意的一切同真实的世界联系起来。

  处在这个阶段的“要真理的意志”基本是解释的技艺。因为,解释的力量一直是这个意志的特性。

  比上述种类还要贫乏一等的人,不再占有解释的力量、创造虚构的力量,他们就会成为虚无主义者。

  虚无主义者是这样的人,他从现存的世界出发断定,这个世界不该存在,而且,从那个本应存在的世界出发认为没有这样的世界。这样一来,生命(行动,受动,意愿,感觉)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徒劳无益”乃是虚无主义的激情——同时,无结果。

  凡不能把自己的意志植入事物的人,凡无意志和无力量的人,也绝不会让事物具有意义,因为他不相信事物中有什么意义。这是意志力的测量器,指示人们可以让事物短缺意义的程度,测出人们在一个荒唐世界中过活的忍耐程度,因为人们自身会组成这个世界的一小部分。

  这样一来,哲学上的客观眼光就可能成为缺乏意志和力的征兆,因为力会把左邻右舍组织起来。那些一心想确定某物的“认识者”们,乃是些根本不能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确定事物的人。

  艺术家,是中间类型。因为他们起码会确定应当存在的东西的象征,——他们是生产性的,因为他们实际上在变革和改造;他们不同于那些听任万物保持原样的认识者。

  哲学家同悲观主义宗教的联系,他们是一个种类(——他们认为,最受重视的事物具有至高无上的现实性——)。

  哲学家同道德之人及其价值标准的联系(——道德对世界的解释就是意义:因为宗教意义已经没落——)。

  通过消灭存在世界的办法战胜哲学家,这是虚无主义的中期。因为,事情发生在重估价值、神化和确证生成物和表面世界为唯一的世界之力未到之前。

  B.

  作为一般现象的虚无主义可以是日益壮大的象征,或者是日益虚弱的象征:

  一方面,创造力,愿望力十分强大,因此它不再需要对总体作解释和赋予意义(“更切近的任务”,国家等等);

  另一方面,连创造意义的创造力也懈怠了,并且变成了对现行状况的失望。对信仰意义无能为力,这就是“非信仰”。

  研究这两种前景的科学意味着:

  1、强大和自制的表现,可以不要消灾灭病、慰籍人心的空想世界:

  2、损坏、解剖、失望、消弱。

  C.

  对真理的信仰,即要依附在信以为真的实际需要上,这是心理学的还原,且不谈一切以往的价值感。如害怕,懒惰等。

  非信仰也是如此:是还原。假如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的世界,这种非信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新的价值(这样,过去在存在世界中已经消失的价值感又变得活跃起来了)。

  〈449〉

  哲学是发现真理的艺术:亚里士多德这样说。相反,伊壁鸠鲁派则利用了亚里士多德的感觉论的认识论,冷嘲热讽,拒绝寻求真理;他们说“哲学乃是生命的艺术”。

  〈450〉

  三大幼稚性:

  认识是达到幸福的手段(似乎……),

  是达到美德的手段(似乎……),

  是达到“否定生命”的手段,——

  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达到失望的手段——尒説书网

  (似乎……)

  wWw.258Wx.COM努力打造国内最新最全最大的全本小说阅读网站

第12章[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