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章  权力意志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16章[1/3页]

  〈353〉

  对善良人的批判。——正派、尊严、责任感、正义感、人性、诚实、正直、心地善良,——这些动听的字眼难道是为了特性本身才去肯定特性的吗?或者,这里,价值的一般特性和状态仅仅在特性会获得价值这种观点指导下才去活动吗?这些特性的价值就在这些特性之中吗?或者,就在它们带来的利益和优点之中(好像是随之而来的,人们希望随之而来)吗?

  我在这里当然且不说论断中的自我和阉割的对立。问题在于,这是不是结果,无论就这些特性的体现者而言,还是对环境、社会、“人类”(因此特性才具有价值)而言;或者,这些特性本身是否具有特性……换句话说:这就是相反特性所谴责、攻击、否定(——认为它们不可靠、虚伪、乖僻、自我怀疑、非人性——)的功利性吗?这些特性的本质?或仅仅是这些特性的结果受到过谴责吗?——换一种问法:具有第二种特性的人不要生存,这难道是合意的吗?——无论如何,有人相信这些……但是,这里隐匿着狭隘利己主义的谬误、近视、偏颇。

  换句话说,单纯创造偏袒正派人的状态——致使相反的天性和本能意志消沉、慢性死亡,这难道也是合意的吗?根本说来,这乃是审美和美学的问题:让“最可尊敬的”即极端无聊的一种人存留下来,这是合意的吗?那些正人君子、道德家、老实人、正经人、愚夫蠢汉呢?

  假如人们设想,不存在“异类”的过剩,那么老实人就根本没有生存的权利。因为,不需这种人,——这里,人们看到,使这种令人不堪忍受的道德受人尊重的原因仅仅在于它粗糙简陋的功利性。

  合意性也许正好在相反的一面。要创造这样的状态,在那里,“正派人”降格为“有用的工具”这样一种寒怆的地位——作为“理想的群畜”,往好里说,当群畜的牧人。简言之,在这种状态下,正派人排不到更高一等的、要求异样特性的品级。

  〈241〉

  欧洲文化的幽默:人们认为这是真实的,但是,人们干的却是别的。譬如,假如教会对《圣经》的解释,新教对《圣经》的解释,还有,天主教的解释长此以往地保持下去,那么读书和批判的全部技艺又有什么用呢!

  〈849〉

  未来的东西。——反对伟大的“受难”这种浪漫主义。——要认识到,为什么一切“古典的”审美都要配属一定数量的冷漠、清醒、严酷:这主要是逻辑学的原因。精神性的幸福、“三位一体”、聚精会神,它们仇恨感性、情绪、机智,仇恨众多、不确、彷徨、预感,就像是仇恨易逝、顶峰、美丽、善良一样。人们不应拿艺术家的公式当儿戏,人们要改造生命,以后,生命应该书写自身。

  这是一出欢快的喜剧,我们今天才学会嘲笑于它,现在才看见它:海尔德、文克尔曼、歌德和黑格尔等的同时代人曾经要求重新发现古典的理想……而且同一时间还要求重新发现莎士比亚!——同一类人却以卑鄙的方式宣布同法国人的古典学派一刀两断!……但是,人们本来希望“自然”、“自然性”

  啊!死脑筋啊!人们竟然认为古典性就是自然性哩!

  不带任何偏见,不要优柔寡断,认真想一想,古典审美到底在何种土壤里生成。使人经得起强硬化、简化、强化、恶化:这是同属一体的。逻辑学和心理学上的简化。不看重细节、综合的东西、不确的东西。

  德国的浪漫派不反对古典主义,而是反对理性、启蒙、审美和18世纪。

  瓦格纳的浪漫主义具有的敏感性,是古典敏感性的对立面。

  求统一的意志(因为统一性是残暴的,是折磨听众和观众的),但在大事上却不能对自身残暴。也就是要考虑到作品本身(考虑到放弃、缩短、解释和化简)。以质量取胜(瓦格纳、雨果、左拉、泰纳)。

  〈106〉

  德国音乐为什么在德国浪漫主义盛行时期达到了高峰?为什么德国音乐中没有产生歌德?而在贝多芬中又有席勒①,确切地说,有多少“克拉”②!舒曼本身含有艾兴多夫③、乌兰德④、海涅、霍夫曼⑤、蒂克⑥、理查·瓦格纳具有弗赖许茨⑦、霍夫曼、格林⑧、浪漫主义传统、本能的神秘天主教、象征主义、“激情的自由思想”(卢梭的意图)。《漂泊的荷兰人》大有法国式的味道,那里《怕光的人》(1830)曾经成为诱惑者的典型。

  ①席勒(1759—1805)——德国杰出的诗人,戏剧家,狂飚运动代表作家之一,著有《强盗》、《阴谋与爱情》等。——译者

  ②传说中的少女殉道者,保罗的弟子和随从。——译者

  ③约瑟夫·艾兴多夫(1788—1857)——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男爵。——译者

  ④路德维希·乌兰德(1787—1862)德国晚期浪漫派诗人。——译者

  ⑤恩斯特·泰奥多尔·阿马德斯·霍夫曼(1776—1822)——德国浪漫主义诗人,作曲家。——译者

  ⑥路德维希·蒂克(1773—1853)——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译者

  ⑦德国传说中的魔弹射手。——译者

  ⑧即格林兄弟(1785—1863)(1786—1859)——德国著名语言学家,童话作家。——译者

  音乐的崇拜,对形式的浪漫主义崇拜,瓦格纳综合了浪漫主义德国的和法国的——

  〈387〉

  激情等级这一整套观念:就好像理性的引导就是理所当然和正常的似的,——而激情似乎是不正常的、危险的、半兽性的。

  此外,就激情的目的来说,无非是对快乐的渴望……激情的尊严受到损害:1.好像激情是不适当的方法,是不必要的,不总是推动力;2.因为激情盼望着没有任何贵重价值的东西,也就是音乐……

  否认激情和理性,好像后者是自为的本质似的,而且尤其后者不是各种激情和渴望的合乎比例的状态;好像不是每个激情都是有理性的成份似的……

  〈425〉

  哲学家身上的“客观性”:道德对自身是冷淡主义的,对后果好坏则是盲从;对使用危险手段不假思索;性格乖张和多样,这被认为是优点,而且予以充分利用。

  我对自身抱着深刻的冷漠。因为,我不想从我的知识中得到任何好处,同时也不回避这些知识必然带来的坏处。——这里也包括人们称之为损害性格的东西在内;这种远景在于外部,因为,我有我的性格。但是,我既不想弄清它,也不想改变它。——我从来没有想过个人的操行如何。在我看来,一旦人们对个人的事情感觉兴趣,他就等于给自己关上了知识的大门——或者,一旦关心“拯救灵魂”!……人们不应该过份看重自己的道德性,同时,也不应放弃对道德对立物的起码权益……

  在这里,也许要把道德遗产作为前提,因为,人们预感到,要是不因此造成特别贫困化,那人们是可以从中挥霍和抛弃不少东西的。永远不要去尝试赞赏“美丽的灵魂”这样的感情;要善长在它们面前表现出优越感来;要带着一种内在的嘲弄之情去同道德怪物打交道。破坏贞操——这是一种神秘的快乐。

  要围绕自身转动;没有变“善”,或成为“异样”的愿望。要特别当心,不要让事物沾染半点道德性的触须和网络——。

  〈242〉

  人们还没有很好地总结,我们欧洲人生活在何种概念杂陈的野蛮时代。人们可能认为“拯救灵魂”只靠一本《圣经》就行了!……而且,有人对我说,时至今日,老百姓还是相信这一点。

  假如教会所坚持的这种对《圣经》的荒唐解释毫无羞愧之色,那么一切科学教育,一切批判和解释之学说又有什么用呢?

  〈777〉

  爱——你们可要认清:就是这种爱,这种女人的同情——还有比它更利己主义的吗?……假如她们作出牺牲,牺牲了自己的荣誉、美名,那么她们为谁牺牲?为了丈夫吗?或者,为了放肆的追求?——这同样也是不折不扣的自私自利的渴求:

  她们是否也为别人着想,而且筹措报答之情呢……

  这样一种不成样子的估价怎么能拯救一切他人呢!!

  〈264〉

  有人认为,人类总是超越自己内心世界的基本事实,这有多么虚伪、多么荒谬啊!这里没有了眼睛,这是信口雌黄——

  〈342〉

  A、一贯的种类。这里,人们要弄清,也许人们不仇恨恶;不与恶作对,不去发动对自己的战争;人们不仅会忍受实践必然带来的痛苦;人们完全生活在肯定的情感之中;人们对待敌人的派系,既听其言,也观其行;人们会通过和平的、善良的、和睦的、多情的、多助的、可爱的状态这种超级胚胎使别种状态的土壤变得贫瘠……,人们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这里取得了什么进展呢?——佛教的种类,或者说完美的母牛。

  上述观点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即,假如道德没有盛行,假如恶不因其自身而受到怨恨,而仅仅是因为它向我们指出了种种使我们感觉痛楚的状态(动荡、劳苦、忧虑、混乱、寄人篱下)。

  这乃是佛教的主张。因为,这里无人仇恨罪恶,这里根本没有“罪恶”的概念。

  B、动摇不定的种类。人们会发动对恶的战争,——人们认为,为了善的利益,战争不要导致一般战争必然带来的道德结果和性格结果(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因战争之恶而嫌弃战争)。其实,这种反恶之战的质变来得比人对人的一切敌视都更为彻底。通常作为敌人的“人”(至少是想像中的人)会再次潜入(魔鬼,恶的精灵等),它敌视、窥探和侦察我们心中非善的和可能是恶的起源,这些行为都要以苦不堪言和动荡不宁的状态而告终,以致今日“奇迹”、报赏、狂喜、彼岸的解决办法变得合人心意了……这是基督教的种类:或者说彻底的伪君子。

  C、斯多葛的种类。坚定、自我克制、毫不动摇,它乃是一种长期的不屈意志的安宁——深深的平静、防御状态、壁垒、好战的疑心——原则坚定;意志和知识的统一;尊重自身。退隐的种类。十足的蠢货。

  〈170〉

  基督教一开始就把象征变成了卑鄙下流之物:

  1.“真生命”和“假生命”的对立:误认为是“此岸生命”和“彼岸生命”的对立;

  2.“永生”的概念和个人生命的对立,个人生命的易逝性被说成是“个人不死性”;

  3.按照希伯莱—阿拉伯风俗,通过共享酒食的结拜被认为是“变体说的奇迹”;

  4.“复活——”被认为是开始“真生命”,是“再生”;由此:

  死后某时会出现历史的或然性;

  5.人之子被认为是“上帝之子”,是人同上帝间的生命关系。由此产生了“神性的第二人格”——要加以清除的正是它。因为,每个人相对上帝都成了父子关系,连最下贱的人也不例外;

  6.信仰救世说(也就是说,除了基督教诲的生命实践而外,再没有达到上帝人子地位的途径了)反而变成了某种对奇怪的分期赎罪的信仰,它不是由人而是由基督的行为实现的。这样一来,必须重新解释“受难的基督”。死本身根本不是事实……毋宁说只是一个标志——表明人们对当局和世界法律应抱的态度——那就是不要设防……榜样树在这里了。m.XiaoShuo530.Com

  〈196〉

  起初,基督教仅仅是反对古典和高贵宗教的斗争。

  其实,这整个变化乃是向当时教众的需要和理解水平的转化。就是那些群众,他们信奉伊西斯①、弥特刺斯②、狄俄倪索斯等“伟大的母亲”,并要求宗教具有:1.彼岸的希望;2.以动物之血作为牺牲的魔法(神秘);3.救世行为,神圣传奇故事;4.禁欲主义、厌世、迷信的

第16章[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