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二十三、二十四章(二合一)[3/3页]
中,最后的隐藏BOSS。
万万不能疏忽。
苏大为此前其实为此已经做过一些布置。
不过那时他只是做为都察寺在半岛重组情报网,替苏定方的用兵,提供辅助性的帮助。
但现在,这一切的责任都压在他的肩膀上了。
那么对新罗和百济的手段,似乎可以更强势一些。
“阿弥,陛下给你的信里究竟写了些什么?”
席间,苏庆酒乘着酒兴,问了一句。
苏大为斜睨了他一眼:“你真想知道?”
“呃,不了。”
苏庆节被他眼神一碰,心头那点酒意,随着一个激灵,醒了大半。
陛下的密信岂能打听,那可是掉脑袋的事。
还好席中都是自己人。
苏庆节忙借着喝酒掩饰过去。
苏大为心中则是想起李治信里对自己提到的那句话“许卿便宜行事,望卿察之,莫负朕望。”
李治,这次给的权力还真是超乎想像啊。
居然说出这么热乎肉麻的话。
是媚娘姐吹的枕头风吗?
“便宜行事”。
这四个字,令苏大为的心里,忽然变得火热起来。
他的目光透过升腾的橙色篝火,远望东边。
在那个方向,跨过辽阔大海,越过对马海峡,便是倭国的九州岛。
如果这次倭人足够作死,凭着李治给的这四个字,是否去倭国扫荡一番?
倭国的金银矿藏,似乎颇丰。
自从大唐的援军到达,已经过去半个月时间。
这半个月里,泗沘城的唐军经过了一系列动荡与调整。
终于重新稳定下来。
苏大为为熊津都督府代都督,所部从刘仁愿手下独立出去,等于开府建衙,所有的班底和人手,由苏大为一手抽调和搭建。
而刘仁愿,虽然百般不爽,但最终也只得认了。
他和苏大为没仇,之前相处还颇为融洽。
可惜,以后大家各自负责一方面,皆为百济战区的方面大将。
各有各的任务在身。
再聚时,应该不会像以前那般自在了。
另外刘伯英则是回到海船上,偶尔也会派兵沿熊津江入泗沘城,让船上的卫兵在城中轮休。
还有就是帮助城中唐军传递消息,或者运送一批物质。
困难还是有的。
泗沘城中唐军粮仓里的粮食,已经日益见底了。
时间是龙朔元年正月底。
夜色深沉。
凌厉的海风吹过半岛,大雪纷飞。
这应该是立春后百济最后一场雪了。
气温一下子降到冰点。
俗称的倒春寒。
故百济国王都泗沘城,在深沉的夜色中,在风雪之中,位于北边的城门,悄然打开一条缝隙。
一支全身黑衣的唐军,悄然出城。WwW.XiaoShuo530.com
从第一骑出城,到最后一骑,足足用去了大半个时辰。
看他们的马与兵器,衣甲形制,与普通的唐军不同。
如果有泗沘城内的唐军自然会认得。
这些装束,是新成立的熊津都督府,代都督苏大为的下属。
这是苏大为担任代都督以来,第一次行动。
很可能,也是唐军战略收缩后,最重要的一次行动。
骑兵出城,向着北境而动。
同一时间,沉寂靠在海港的大唐水师,大船悄悄起锚,向着北方仁川港的方向,悄然驶出。
骑兵一路向北,冒着风雪酷寒,前行了大约两个时辰,然后钻入道旁的山林。
林中生起若有若无的火光。
在这样的风雪夜里,不会有任何人发现有人的踪迹。
林间,被人劈开杂草,腾出一片空地,唐军将战马牵于避风之处,细心的喂以豆料,给马休息。
除了有人料理战马,还有人升起篝火,给卫兵轮流暖身。
最中间的一堆篝火,以苏大为为首。
身边站着安文生、娄师德、王孝杰、黑齿常之、南九郎等将领。
如今苏大为麾下,一共有四千八百卫士,将原本的折冲府一分为六。
苏大为代熊津都督,下面设四折冲府。
每折冲府按下府制,八百人。
娄师德、王孝杰、崔器、苏庆节、阿史那道真、黑齿常之六人统领。
此次苏大为出城,共带了三个折冲府的兵力,共计两千四百人。
剩下的三人,留守熊津都督府。
苏大为出城,留守者,以苏庆节为首。
另外聂苏也被他留在泗沘城,帮苏庆节守住局面。
百济不太平。
开春以来,周留城那边已经陆续派出几波人马试探。
虽然都被唐军击破。
但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叛军不缺人,一些小的损伤,对他们不伤筋骨。
而唐军缺粮。
寒风凛冽,吹动着树林里的枝叶呼啸动摇。
篝火的火焰,随着从树枝透进来的寒风不停的闪烁。
苏大为站在火前,借着火光,在摊开的地图上仔细搜索着。
看了片刻后,他在地图上用食指虚画了条线:“从这里,到北境,还需多久?”
“快的话,明晚。”
黑齿常之道。
此次行动,苏大为特意点了黑齿常之。
一来因为黑齿常之是本地人,熟悉地理环境。
二来,也是让黑齿常之尽快融入唐军。
数月来的心血,终于看到了成效。
黑齿常之现在对唐军及苏大为,已经不再排斥,在苏大为出任熊津府代都督后,黑齿常之终于表示愿意归顺。
此事,令苏大为十分欣喜。
当时就定下黑齿常之领一折冲府的兵马。
有了黑齿常之的投效,他对解决百济之事,信心又多了几分。
目前在百济旧土上,除了在周留城的扶余丰。
闹得最凶的便是前百济郡将,沙吒相如。
在黄山附近,打着替阶伯报仇的名号,拥兵号称十万。
也幸亏苏大为此前俘获了黑齿常之,不然此时的百济叛军会更加凶悍。
“再次重申一下此次行动的目地,沿着延平道向北,一百五十里处是寂北城,我们到达这里可以诈开城门,然后取得补给。
接下来,再前进五十里,到高句丽买召忽。”
苏大为收起地图,环视左右道:“据情报,那里有大量粮草聚集。
我们此行,一为搜集粮草,二为探听高句丽虚实。
若事有不谐,宁可将粮草全部烧光,绝不给高句丽人留下一粒粮食。”
第二十三、二十四章(二合一)[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