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147章[3/3页]
乐业、世道安平,但这样的景象还能存在几年呢?
当年,大金崛起,平辽灭宋,但却西向止步于夏国,南向止步于两淮。
当年夏国虽是偏僻小帮,但已传数代,国基深厚,自有福泽,因此国祚才得以延续。
而靖康国变以后,行在南渡,建炎以开,大宋得以偏安一隅,这才延续至今。
但今下,自蒙古崛起于漠北以来,即使盛极一时之大金也在短短两代之间被灭国夷族。
而夏国如此顽强,依然被灭,由此可见蒙古之盛,其军力早已远超当年崛起之时的女真大金,依杜兄之见,当今朝廷且能与之相抗否?”。
杜君献正色道:“我大宋自建炎以来,女真北虏虽然屡次进犯,但依然有韩良臣(1)、岳鹏举、张伯英(2)等一众良将名臣与之相抗。
势均力敌之下方有绍兴和议(3),及至海陵王(4)弑君篡位、大举攻宋,亦有虞彬甫(5)、李士甫(6)力挽狂澜。
蒙古崛起于漠北之后,虽然攻灭金国,但也是在与大宋合兵之后才有足够的力量。
蒙古所持的不过是骑兵之利,北地千里平原尚可纵横驰突,但江南河道水网纵横、坚城高垒遍布、深沟绝岭连绵不绝,如此仅凭蒙古一己之力,必难以有所作为。
况且,大军北来,南方湿热烟瘴,北军多有不耐,若是感染瘟疫,其想全身而退亦不可得。
加之淮南民众坚壁清野,蒙古必将丧师于险峻坚城之下,想必之前蒙古屡次攻宋而不可得,就是这个原因。
依地利而抗强敌,这是万古不易的道理,若是朝廷完善防务,整顿武备、兵制,肃清吏治、振奋民心,到时,只要蒙古攻宋,其精兵劲旅必尽丧于坚城之下。
有道是人力皆有穷尽之时,蒙古亦不例外,且其民俗不事耕稼,也不开海禁通商,二十年之内尚可有余力攻宋,若是二十年之后,其国力耗尽,民心丧尽,蒙古必定大乱。
而我大宋,以川蜀、两淮一隅之地而抗蒙古二十年,其余各州路得以休养生息,积蓄力量。
待到北地有变,可遣人潜入北地联络义军使其内乱加剧,再遣大军随后攻其要地以为根据,另遣水师载精兵数万自高丽登陆。
高丽自古慕我华夏衣冠文物,对蒙古阳奉阴违,嫌隙日久,必能反正助我。
到时,以高丽八道之民力,我大宋官军即可攻入东京路,且遣人联络女真旧部以为外援。
女真身受蒙古荼毒,以复其旧疆为诺,其必助我,到那时,纵使蒙古军力再强,必然大势去矣。”。尒説书网
注释(1):韩世忠(1089-1151)字良臣,南宋名将。
注释(2):张俊(1086-1154)字伯英,南宋名将。
注释(3):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在1141年签订的和议。
注释(4):海陵王完颜亮(1122-1161),女真名为迪古乃,字元功,金朝第四位皇帝,为金太祖庶长孙,在位期间迁都燕京,1161年在对宋作战的前线瓜洲,死于军队内乱,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降封为海陵郡王,谥号为炀,又称海陵炀王。
注释(5):虞允文(1110-1174)字彬甫,南宋大臣,抗金名将,1161年率一万八千宋军大破六十万金军于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
注释(6):李显忠(1109-1177)字士甫,南宋名将。
第147章[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