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陈州平粮台、 曹植墓(思陵冢)[1/3页]
网游之血路公元前4o世纪。
太昊伏羲氏建都于此,后炎帝神农氏继都于太昊伏羲之旧墟,故易名为陈,陈由此始。m.XiaoShuo530.Com
夏时,陈属豫州;商汤封舜后虞遂于陈;西周封舜后满于陈;公元前479年,楚国置陈县,前278年,楚国建
国都于陈;秦初,设陈县,后置陈郡;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据陈城;西汉,由于陈在淮水(淮河)之北,
改陈郡为淮阳郡,汉帝封子友为王建淮阳国;东汉,复建陈国;三国魏帝封曹植为陈王;南北朝时,郡、州
相间;隋为陈郡,下置宛丘县;唐时,沿袭州制,陈州统六县;宋置淮阳郡后升为淮宁府;元朝,复为陈州;
明时,废宛丘县入陈州;清雍正12年升陈州为陈州府;民国2年,改为淮阳县;新中国成立,置淮阳专区;
平粮台古城遗址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城址。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东南4公里的大朱庄西南侧。1979年现后,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此多次进行考古掘。据碳14测定,城址距今41oo~43oo年左右。对研究中国早期城市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探索夏商文化都有重要意义。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址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185米,面积约5万平方米。西南城角保存最为完整,外角略呈弧形,内角较直。城墙顶部宽8~1o米,下部宽约13米,残高3米多。城墙采用版筑和堆筑法建成,即先用小版夯筑宽o.8~o.85米的土墙,然后在其外侧逐层呈斜坡状堆土,夯实,加高到过墙的高度后,再堆筑出城墙的上部。夯层厚o.15~o.2米。夯印清晰,有单个,也有四个一组的圜底圆夯、椭圆形夯。北城门和南城门已经掘。北城门缺口宽2.25米,位于北城墙正中稍偏西处。南城门位于南城墙正中,门道路土宽1.7米,两侧有门卫房的遗存。门道下铺排水管道,结构是在门道下挖出上宽下窄的沟,口宽和深均为o.74米,沟底铺一条套接的陶水管道,其上再并列铺两条陶水管道。北端稍高,宜于向城外排水。管道周围填土并杂以礓石块,其上再铺厚o.3o米以上的土,作为路面。这种排水管道在古城其他地方也有现。
城址内已掘出1o多座房基,多为长方形排房,有3间一组和4间一组的。房基无论是平地起建的,或是夯土高台建筑,普遍使用土坯砌墙。在城内还现有灰坑、陶窑和墓葬。出土遗物有陶质的鼎、罐、瓮、、豆、盆、、纺轮,石质的凿、铲、斧、锛、镞、纺轮和骨凿、骨镞、蚌刀、蚌镰等。此外还现铜渣。
平粮台古城遗址现后,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198o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设立了淮阳工作站,具体负责对城址的掘和保护工作。1982年政府拨款,购买了古城遗址所占的全部耕地,并修筑了围墙。
思陵冢
曹植墓,现在有记载的共三处。一处是山东省东阿县鱼山曹植墓。曹植曾被封为东阿王,在东阿时常登鱼山游览,有安寝于此的愿望,死后其子遵嘱将其葬于此。一处是河南淮阳城南三里之“思陵冢”。曹植晚年以陈四县被封为陈王,食邑35oo户。当年即死在这里。一处即如前所述之通许七步村曹植墓。曹植两度被封为雍丘王,在雍丘生活时间最长,此地又是著名的《七步诗》诞生地。以上三种说法,各有理由根据。曹植空间葬于何处,似乎谁也说不清楚,一般认为,东阿为其真正的墓冢。这是根据有“正史”地位的《三国志・曹植传》记载得出的结论。但笔者认为以此为据是不足为凭的。我们不防以曹操葬于何处为例作以简要分析。根据《三国志・魏武帝纪》及曹操的《遗令》,均明明白白地说是曹操死后葬于高陵(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而实际情况则是河北临漳根据资料记述,却始终找不到曹操的墓,且当地也没有关于曹操墓的传说。恰恰相反,在曹操故居(今安微亳州)至今却盛传亳州城四门出殡,曹操被埋72疑冢的故事。因此有人研究推论,曹操死后葬于高陵其实是一假象,真
陈州平粮台、 曹植墓(思陵冢)[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