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儒家论养生[2/3页]
境界。孟子认为要培养“浩然之气”的方法是“集义”,行为上要“不慊于心”,那么这种气就会“塞乎天地之间”。在战国时期之后,儒家学者又把阴阳、五行学说结合,对于养生也有借鉴意义,此后,推崇养气论比较突出的是宋代儒者,认为人的气质有善恶之分。儒家“四时调养”的养生理论,多以阴阳、五行为基础,核心主张就是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顺应自然规律。至于“内省正心”,还是“修己”的功夫,如何做到?孟子给出了精彩的答案,他主张要寡欲,任何情况下都做到不动心,“不失赤子之心”。关于做到“止定清净”的重要性,《大学》里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要达到这一37.儒家论养生[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