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1章 起源[1/3页]
夏夜,在海边仰望星空,静谧的夜空中繁星闪烁,浩瀚的银河恢弘瑰丽而摄人心魄,地球就像是宇宙中偶然掠过的一粒微尘。
从人类用笨拙的手在岩壁上用简单的图形记录自己的生活,到创造辉煌的史前文明,最后穿越宗教的黑暗迎来科学的曙光,只用了几万年,作为微不足道的人类,的确应当惊讶于自身历史的短暂和伟大。
你能想象人类文明历程的伟大吗?那是远古一群群的游荡狩猎采集者,找到通往恒星之路的经过。那是一趟有许多英雄参与的史诗般冒险,人类的眼睛从原始的本能中所发觉的踪迹,穿越了陆地和岛屿,穿透了海浪和星空、水光和星光,最终投向了那最无可想像的未知宇宙。
未知的存在似乎永远不会止息。就像500多年前的哥伦布,他曾以为横越一望无际的大西洋就能到达印度。虽然结果并非如此,他却发现了“新大陆”。后来,美洲大陆早已住满了人,就连南极大陆的冰原也在一天天热闹起来。地球上再也没有任何空闲的大陆了。
如今,人类虽然几乎完全征服了地球的一切,可仰天望去,那一片永远望不到边际的太空又彻底藐视了所有胆敢自傲的生命。
或许,人类永恒的宿命,正是用自身永远的渺小,去挑战无穷大的宇宙。并且,正是在这种仿佛永不会停歇的新的冒险机会中,才得以印证人类永远的渺小和宇宙永远的令人敬畏。而人类情操中那伟大的冒险的勇气,将使我们从蛮荒而来,由此刻出发,架乘航船而去,直至星辰大海。
人类身居地球,却一直胸怀宇宙。
文明的出现,让人类走上了智慧进化的道路。而现代科技,不但持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甚至还让人类的进化方向再次发生了改变,即不再追求智力进化的差距,而是转变为提升科学技术的进步。
公元2045年前后,深空探索热核推进器、超级超微电脑的发明,以及生物电子工程技术、纳米技术、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超强复合材料合成等技术进步的指数式发展速度,使得人类对外太空探索的步伐大大加快。借助着这些新兴科技,人类已经向太阳系所有的行星都发射了环星轨道探测器,展开全景式的星际探索,太空殖民的跨时代大幕正在徐徐拉开。WwW.XiaoShuo530.com
公元2050年,人类对地球的类地行星近邻——“红色星球”火星,所进行的可移居性全面探测已基本完成。人类科学家们对于如何改造火星,使之成为另一颗人类宜居的行星的重大难题——如何恢复火星磁场,普遍达成了科学共识。
因为根据人们之前已知的科学常识,行星内核存在熔融态的液态金属物质,在循环流动时产生电流,类似于发电机效应,进而形成磁场,这是一颗行星产生磁场的关键。但此前通过对火星磁化陨石的定年,火星的内核发电机作用大约在39亿年前就已经停止,导致火星全球磁场自然减弱消失。失去火星磁场的保护后,火星上的海洋和湖泊蒸发,火星大气也由于环绕太阳公转而持续遭受太阳风剥离,火星大气变得愈加稀薄,火星也陷入了长期的死寂荒芜。
为了改造火星环境,实现太空殖民这一伟大壮举,人类于同年启动了一项名为“火星穹顶”的磁盾计划,运用电生磁原理,在火星与太阳之间的L1拉格朗日点上放置一个矩阵式的巨型磁偶极子屏蔽层装置,形成“人造磁场”。
就像一个巨大的太空磁场保护盾一般,这个磁盾装置强大的磁偶极子能像天然磁场那样使太阳风偏转,用作保护层屏蔽来自太阳的高能粒子,使火星免受强烈太阳风的侵袭,帮助火星重建大气层。
那真是一个激动人心和令人振奋的年份!“火星穹顶”磁盾计划成为了人类运用智慧,让智慧成为帮助人类生存下去的工具的典范。这让很多人都恍惚觉得,要是人类能做到这点,相信哪怕在相当遥远的未来,人类面临的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人类在地球上制造好了全套所需的设备和组件,再分别将其发射到位于L1拉格朗日点的太空中,开始进行为期5年的无重力组装过程。
L1拉格朗日点是重力平衡的位置,能确保“火星穹顶”的磁盾结构始终挡在火星和太阳之间,并且其绝妙之处在于,只需要大约2特斯拉的磁场在火星L1点就可以阻挡太阳风(要知道,医院的核磁共振设备便可产生约3特斯拉的磁场),所以磁场并不需要像火星本身一样大。这意味着“火星穹顶”只需要少量动力就可以保持稳定运转,完全可以采用太阳能动力,无需担心因能量强度太大而造成装置材料可能撑不住高强度的磁场斥力而爆炸。
公元2055年,“火星穹顶”磁盾装置正式启用,它真的成功了!“火星穹顶”那徐徐展开的矩阵式巨型磁场屏蔽层,就像一个巨大的火星保护伞一般,让火星全球地表不再遭受太阳风高能粒子的轰击。
科学家们所监测到的数据及模型预测让人欢欣鼓舞,“火星穹顶”磁盾能够形成包围整个火星的磁层,抵御太阳风和辐射,火星重新拥有的磁场保护可以使火星大气重新得到气体平衡。增加的大气会使火星温度上升4摄氏度,并融化地层和两级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释放更多的温室气体到大气层内,引起火星温室效应,从而进一步提升表面温度,导致火星两极的水冰和干冰融化,进而恢复部分消失已久的海洋。
万事俱备,只欠氧气。
火星原始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极高,而氧气和氮气含量较低。于是,人类按计划将人工基因改造后的巨噬绿藻,投放到火星逐渐恢复的海洋和湖泊中,开始利用生物手段同步改造火星的大气环境,在火星上启动了大规模的人工制造温室效应和氧气生产的大气改造进程,从而更高效地转换和制造氧气。
而地球的可用资源却日趋紧张,小国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至公元2093年,随着生存发展的需要,地球诸国开始分别陆续进行合并,并逐渐形成了黄国、红国、绿国、紫国这4个超大型的国家政体。
公元2100年,经过了40多年超速的温室效应和氧气生产过程,火星大气的含氧量已可以初步支持人类生存,于是第一批星际开拓者居民开始移居火星,开启了人类梦寐以求的太空殖民之旅。
当然,对首批探险迈出大胆一步移居火星的人类开拓者而言,他们不会对潜在的风险视而不见,早在他们登上宇宙飞船之前,他们就知道自己可能永远无法返回地球。基于当时的科学技术,首批火星移民需要太空航行一年多才能抵达火星,由于人类的火星旅行很漫长,不可能携带充足的食物、补给、水、燃料和装备,开拓者居民到达火星后将不得不就地取材,就像地球上早期拓荒者的边疆生活一样。他们需要在火星循环利用氧气和水,并将地球带来的物质成分与火星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结合起来,制造
第1章 起源[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