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章  权力意志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13章[2/3页]

  理。事物没有绝对的属性,没有“自在之物”。——这即是地道的虚无主义,而且是极端的。它决定了事物的价值,适合这些价值的现实性现在没有,以前也没有。价值不过是站在价值设定性一边的力的象征,是生命目的的简化。

  〈22〉

  虚无主义。它有双重意义:

  A.虚无主义是精神权力提高的象征:积极的虚无主义。

  B.虚无主义是精神权力的下降和没落:消极的虚无主义。

  〈23〉

  虚无主义乃是正常状态。

  它可以作为强力的象征,精神之力可能急剧上升,致使迄今为止的目的(“信念”、信条)与力不相适应。(——因为,一般来说,信仰所表现的乃是对生存条件的强制,是对某人发荣、滋长、获得权力所处的种种关系的权威的屈服……);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成为强力不强的象征,不足以生产性地再次设定目的、信仰。

  它作为巨大的破坏力会达到相对之力的最大值:积极的虚无主义。

  它的对立面则是疲惫的虚无主义,它不再进击,它是有名的佛教形式。这是消极的虚无主义,是弱的象征。精神之力可以是倦怠的、衰竭的,以致使迄今为止的目的和价值都变得不合适了,再也得不到信仰了——。因此,价值和目的综合(任何强大的文化都以此为基础)自行消解。于是,各种价值争斗不休,分崩离析——。一切振作了精神的、恢复了原气的、有可慰藉的、吃了定心丸的东西,身着形形色色的外衣,宗教式的、或道德式的、或政治式的、或美学式的等等,粉墨登场了。

  〈763〉

  从工人的未来出发。——工人应当学习士兵的感觉。一份酬金,一份薪水,但不是支付!

  在偿还和成绩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个人要这样来摆放:各按其类,以致个人能够做出力所能及的最佳成果。

  〈785〉

  为“个人主义”的概念正名。——人们认识到了为什么个人是个错误了吧,因为任何个别的人同样是直线的全过程(不仅仅是“遗传”的,而且是他自身——),那么这个个别人就有无比重大的意义。这里,本能说的话完全正确。凡是本能发生懈怠的地方——凡是个人只有为了替他人效劳才能为自身找到价值的地方,人们肯定可以推断那里出现了疲沓和退化。信念的利他主义彻底而没有伪善,它起码是目的为自身创造的第二价值本能,它为别的利己主义效劳。不过,利他主义仅仅是表面的:因为它走曲线,借以达到保持自己的生命感、价值感。

  〈880〉

  用要达到我们目的的、因而也就是目的的手段的意志来取代道德。

  〈946〉

  不想要任何赞誉。因为,人们做的乃是有益于某人的、或使某人满意的、或不得不干的事。

  〈150〉

  历史上最大的谎言:好像开了基督教先河的异教真的凋弊了似的!不过,基督教确是古代人的衰落和道德化!它把自然欲望贬为恶习。早已有之!

  〈189〉

  欺骗性地分析阐述行将死亡之人的言谈、举止和状态,臂如,这里基本上把怕死同“死后”的害怕混为一谈了……

  〈381〉

  历史上的大欺骗:好像教会的腐败成了宗教改革的原因!这不过是借口,是替宗教改革的自我欺骗吹嘘——当时,对残暴的强烈要求急需要精神上的掩饰。

  〈577〉

  反对永恒不变的价值(斯宾诺莎的幼稚,笛卡儿也是如此),反对最短促和最易逝的价值,生命这条长蛇肚皮上闪烁着迷惑人的金色光亮——

  〈360a〉

  阿西西的圣徒弗兰茨①:热恋的、家喻户晓的诗人。他为最低贱者着想,竭力反对灵魂的等级制,诋毁精神的等级制——“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①圣徒弗兰茨(1181一1226)——生于意大利的阿西西,又名弗兰西斯卡,原名吉奥瓦尼·贝尔南多纳。——译者

  〈357〉

  奴隶制的蜕变;奴隶制披上了宗教的外衣;道德使奴隶制神圣化了。

  〈358c〉

  勤奋、谦虚、嘉许、不偏不倚,这些同样是自主信念、伟大的创造才能、轰轰烈烈的目的设定、高贵的自为存在等的重重障碍。

  〈358d〉

  问题不是前导(——要是这样,人们最好成为牧人即群畜的急需)的问题,而是赋予独立能力的问题,它是另外一种能力。

  〈890〉

  长远来说,人的渺小化应该被认为是唯一的目的。因为,首先要建立广泛的基础,以便一种强大类型的人能够立于其上(迄今为止,一切强化的类型的人都处在低贱者的水平上——)

  〈994〉

  绝对的信念:上层的价值感和下层的不同。下层的人缺乏丰富的经验,由下而观上,必然会产生误解。

  〈706〉

  “生命的价值”。——生命乃是个别状况;人们应该为一切生命辩护,而不仅仅是为个别生命。——这个辩护原则乃是生命用以说明自身的东西。

  生命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因为生命乃是权力增长形式的表现。

  〈709〉

  我认为,我们不会把我们的“合意性”变成审判存在的法官!

  我认为,我们也不再把发展(譬如精神)的最终形式作为发展的“自在”原因!

  〈833〉

  奥芬巴赫:带有伏尔泰精神的法国音乐,自由、纵情,带有讥讽味道的不高明的讪笑;但是,明快,由机智而终至平谈无奇(——他不施脂粉——),而且没有娇揉造作的、病态的、或金色维也纳式的感性。

  〈462〉

  原则革新:用纯自然主义的价值取代所谓“道德价值”。道德的自然化。

  用统治产物学说取代所谓“社会学”。

  用文化综合体(我的利益优先)取代所谓“社会”(同各个部分相关的总体)。

  用欲望的远景观取代所谓“认识论”(欲望的等级制属于这一学说的一部分。各种变态欲望,它们的高等秩序,它们的“精神性”)。

  用永恒轮回学说取代“形而上学”和宗教(这个学说乃是驯育和选择的手段)。

  〈712〉

  “上帝”乃是至高无上的要素,生命乃是永恒的神化和非神化过程。但是,其中没有价值的顶点,而有权力的顶点。

  彻底清除机械论和质料,因为,这两者都只不过是低贱等级的表现形式,欲望(即“权力意志”)的非精神化形式。

  从生成的顶点(即最奴隶性基础上的权力产生的最高精神化)的倒退,乃是这种最高级的力的结果,它反对自身,既然它已无力组织任何东西,就把自身的力用于分解了……

  a)战胜群居的程度日益增高,使得群居局限于一个较小然而是强有力的数量上;

  b)战胜特权者和强者的程度愈高,民主主义就愈得势,最终造成无政府因素泛滥。

  〈687〉

  精神性中的过剩之力,给自身提出新的目标;作用不单纯局限在对低贱阶层,或对有机体、“个体”的保存发号施令和指导方面。

  我们多于个体,因为,我们依然是整个链条,肩负着这个链条的未来的一切使命。

  〈1002〉

  人如何使自己成为不朽……(《神曲》《地狱篇》第15歌第85行)①

  ①原文为意大利文,引文参见《神曲》《地狱篇》新文艺出版,1954年上海出版第109页。——译者

  〈101〉

  康德,他使英国人产生的认识论的怀疑论对德国人来说成了可能:

  1、因为,他唤起了德国人对道德和宗教的需要,对怀疑论的兴趣。同时,出于同样的原因,新学者利用怀疑论作为柏拉图主义的准备(空洞的奥古斯丁)。又如巴斯噶,他甚至利用道德论的怀疑论来强调(“维护”)对信仰的需求;

  2、因为,是他用经院哲学美化和打扮了怀疑论,从而为德国人的科学形式审美所接受(因为洛克①和休谟本来就过于开朗、过于明晰,按德国人的价值本能来说,则是“过于肤浅”——)。

  ①约翰·洛克(1632—1704)——英国二元论哲学家,感觉论者。——译者

  康德,他是个渺小的心理学家和人情练达的人;他对伟大的历史性价值(法国大革命)的评价失当;就像卢梭那样的道德狂热分子;带有隐蔽的基督教价值;彻底的教条主义者,不过他带有对这种滞碍嗜好的厌倦情绪,乃至希望它变得残暴,但他的怀疑论也立即软了下来;他尚未来得及受到任何宇宙政治审美和古希腊美的陶冶……是一个过渡和中介,绝不是独到之物(——就像莱布尼茨,处于机械论和唯灵论之间;就像歌德,处于18世纪的审美和“历史含义”审美之间(它本质dddddf上成了异国情调的含意),就像介于法国音乐和意大利音乐之间的德国音乐一样,就像介于罗马帝国和民族主义之间的查理大帝①一样,是中介和过渡——真正的过渡者)。m.XiaoShuo530.Com

  ①查理大帝(742—814)——法兰克王国国王,公元800年加冕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译者

  〈831〉

  论民族创造力在对待外来事物和借用物方面的特征。——

  英国的创造力,把它所接受的一切粗糙化和自然化;法国的创造力,把它吸收的一切加以混合、调和、搅拌、道德化;

  意大利的创造力则广泛地、最自由地和最细致地利用借用物,使纳入的东西远胜于吸取的东西,因为,它是能够最大限度馈赠于人的、最富有的天才。

  〈903〉

  社会价值感暂时还占据优势,这是可以理解的和有益的。因为,这关系到建立最终能够形成强大的种族的基础的问题。强力的标准:能够在相反的估价下生活,并且永远希望有这样的估价。国家和社会就是基础,这是世界经济观点,教育就是驯育。

  〈989〉

  哲学家生来彼此就不相爱。鹰隼翱翔天际,独来独往。燕雀只好听其自然……盘旋天际,伸爪伺机,此乃伟大天才的命运。

  〈201〉

  伽里阿尼①即使人们对理智的洁净感的要求不高,但也抑制不住《新约全书》引起的、说不出口的不快之感。因为,最无权者放肆地要求参与大事,要求对大事有裁决之权,这太过份了。这本书关于那些莫明其妙的问题(如生命、世界、上帝、生命的目的等)的论述,流露出无耻的轻佻,似乎这类东西根本不成其问题,甚至是些尽人皆知的事!

  ①整节原文为法文。——译者

  〈385

第13章[2/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