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末  诸世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卷末[3/3页]

  糊的笑?浅笑?或是似有若无的笑?《诸世记》非常重视人物的表情描写,但恕我直言,许多的表情描写是不当也不必的,用第十一章举例:

  阿什亚一直看着他,然后叹了口气,说:“你打算做什么?”

  阿什亚只好又叹了口气,没有说话。

  “没有想好?”阿什亚哭笑不得地看着他,“你费了这么大力气把我弄到这里来还没有想好要我做什么?”

  阿什亚更加哭笑不得,说:“有人会展览自己偷来的东西么?”

  ……

  这里突出显示出了一个问题,作者对阿什亚的表情描写实在过多过密。拥有预言能力的通灵师,有着无与伦比丰富知识的浮灵,虽不至于整天面无表情,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力应该是有的。为每个人物每一段对话配上一个表情,作者渐渐有了这种倾向,当脸谱表情被固定的那一刻,它就不再具有变化与引人思考的可能性,或许只有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个例外。表情描写是为内心描写服务的,如果表情根本不代表内心,或者描写这种表情不是为了出于某种目的,完全没必要事无巨细,全部详写。

  对阿什亚的个性不想多说,因为印象中他没什么突出的个性,除了整日神神秘秘的“模糊的笑”,以及少许回忆中的悲伤外,缺失个性。尒説书网

  现在来说那罗。他以浪子形象出现,并有一个符合身份的职业――盗贼。嗜好喝茶,绝不沾酒。能力似乎很强,但在乱箭之下,被掩盖了,所以至今不明。典型的口硬心软,风流成性的男人,对女人博爱,对同伴爱护,顺手牵羊是习惯。

  这个男人同样让人迷惑。他到底是什么身份?他为什么会成为盗贼?他偷走阿什亚到底出于什么目的?他到洛恩斯山脉到底要做什么?

  那罗的塑造比阿什亚成功,他的形象是活的,比起拿腔拿调的阿什亚,作者对那罗的描写更随意些,或许因为他不代表什么圣徒,也没有阿什亚那种神圣如天使般的外型吧!但那罗与阿什亚同样的痛苦,也许亦同样的迷惘,这种仿佛可以伸手触到的痛苦与悲伤,要归功于作者出色的文字功能及独白。

  一直很回味前传一的这一部分:

  “从那天起,我的名字叫做阿什亚。

  尽管我的名字叫做阿什亚,却丝毫没有改变任何情况。

  其实,名字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我依旧长大,唯一改变的,是我不再哭泣。

  人们说,一个人的眼泪流干之后就会忘记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一切,我想把自己的眼泪留一些给我的母亲,不知道为什么,我不想她忘了我。

  “阿什亚”的意思是:感恩。”

  它总让我想起《东邪西毒》里的对白,冷漠的语言与炽热的感情,冰与火的夹击几乎是瞬间撞在了心上。于是我试图保住这一瞬的冲击,于是我翻开了《诸世记》。

  这个蕴含大量迷团的故事,现在仅仅是完成了开头的部分,伏笔已经打得很多了,也不知作者什么时候才会收一收,解解迷。故事并未展开,多评无益,但以水准而论,这部构思奇特、语言清新、写作态度也十分认真的新作,很值得一观。

  <>

  <>

卷末[3/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